营销短定期,吸金降付息
营销短定期,吸金降付息
“行外吸金”进入3.0阶段,追求三大目标的同时实现:
增全量、增存款、降成本。
从微观和局部层面看,这三点之间小有矛盾,但是,只要找到“关键点”,“两增一降”的业务目标是可以协调实现的。
这个关键点,或者说破解这道难题的“钥匙”,就是本文的讨论重点——短定期。
几个重要的“吸金术语”——
【活期】
仅指目前利率为0.3%(个别银行是0.35%)的普通活期,任何形式的其他t 0产品都不包含在内。
【定活期】
指客户长期闲置不动的活期。
【定期】
全口径储蓄存款中,扣除上述“活期”以外的全部存款产品。
【短定期】
特指期限在1年(含)以内的存款产品,包括1/7天通知存款、1/3/6/12个月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各类创新存款产品、期限在1年内的结构性存款等。该期限内的非存款产品(短理财)不包括在内。
【长定期】
2/3/5年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包括创新产品和大额存单等),以及1年以上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信托、保险、国债等产品不包括在内。
如何理解“两增一降”?
1. 怎样实现“两增”?
答:行外吸金入定期。如果资金不来自行外,只是内部转化;如果不入定期,放在活期是不稳定的,“增存款”只是时点上的,暂时性的。
2. 什么交易只带来“一增”?
答:投资理财产品转化存款,就是只增存款,没增全量;如果行外吸金没有进存款产品,就是只增全量,没增存款。
3. 哪些交易不影响负债规模?
答:非存款产品的内部循环转化,或者存款内部的循环转化,只能起到防流失的作用,不能带来规模的增长。
4. 降低付息率,是否等于“多做活期”?
答: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
降低付息率有两条途径:通过调整储蓄存款的结构,提高活期资金的占比;通过调整定期存款的结构,提高低付息率(短)定期的占比,压降高成本长期定期或大额存单的占比。
笔者在《懂存款》系列文章中曾提出:“活期是带出来的”,活期增长不是短期内刻意追求的,需要其他产品、业务的配合,以“活客”为前提的“增活期”才是真增,否则,不是昙花一现,就是影响规模,最终得不偿失。
定期是个产品的概念,是可以通过主动销售带动快速上量的,因此“定期是卖出来的”。短定期的销售难度略大,但是只要找对了目标客群,瞄准了目标资金,是可以籍此优化存款结构,同时带来“双增”效果的。
“短定期”的产品定位
如果把“短定期”与“长定期”进行直接比较,营销难度一定会大。在降息和资产闲置的大、小背景下,客户极容易更青睐于收益可观的“长定期”,用高收益锁定资金。
有正确的产品定位,才有正确的营销模式。如果把短定期定位为“活期”的升级版和替代品,营销机会和空间就被极大地拓展开了。
在“创新活期”业已匿迹市场的条件下,客户的现金管理需求仍然非常旺盛,而以往的非存类竞争对手——货币基金和定开理财——正面临收益下行甚至偶现浮亏的式微窘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短定期的“卡位”就正当其时:
① 天时:监管严格,利率下行,风险初现;
② 地利:创新产品停售,高息产品断档,普通产品同质,客户的大量活期分散在行外,且有大部分为“定活期”;
③ 人和:客户在现金管理(活期资金优化)和流动性管理(期限结构搭配)方面的需求普遍而旺盛。
资产配置就像烹饪,每一味作料(产品)有其独到的功能。针对个别客户,短定期在收益方面的“劣势”,可以通过适度配置股票型基金来弥补。
“短定期”的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激烈,出于对重点合作分行和线下付费学员的保护,笔者仅提出几个基本观念,营销策略的细节就不完整披露了:
一、全客营销
现金管理是大部分客户都具备的普适性需求,只不过有些人是显性的需求,而大部分是一种隐性状态而已。因此,短定期是一个“面产品”,而不是“点产品”。
二、全员发动
既然是“面产品”,就要摒弃理财经理思维(只依赖大客户和服务他们的理财经理),不仅要做到网点的全员营销(笔者将其比作“陆军”),甚至应该启动“空军”,也就是批量化的电/网销模式,并借以夯实长尾客户的基础,增加资金黏性。
三、内外兼修
内:行内转化,以堵漏为目标。通过筛选和发现活期资金的“漏水点”,主动通过短定期稳存。
外:行外吸金,以增存为目标。通过筛选和发现存量客户的行外定活期,主动通过短定期吸存。
四、智者先行
再好的增存策略,都有“保质期”。多年来,笔者在指挥多场次的存款争夺战中总结的经验是:“会的”打败“累的”。累而无效,要么是策略出了问题,要么是执行力不足。
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引下,勤奋而不劳累,才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成功就是勤奋加智慧:领导的智慧加上团队的勤奋。
吸金策略的迭代非常迅速。先下手为强,在竞争对手意识并学会自己的策略之前,我们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