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定投”系列之五:变投会更好吗?
导 语
人人都说定投好,怎样定投才算好?
从本期开始,“行外吸金”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懂定投”系列文章。
区别于市面上的泛滥之作,本系列专题不赘述基础知识,而是与读者进行一些有关“定投”的深度思考和专业讨论,一道走出常见误区,澄清重要概念,破解操作难题,以期帮助(或通过理财经理间接帮助)投资者从“定投”中收获真正的价值。
定投还有优化空间吗?
如果这样看,“定投”的确存在可优化的空间。如何优化呢?
一定要按月定投吗?
虽然在理论推导上确实没有什么差异,但是根据实际操作经验,月定投价格的离散度可能略微高于周定投,因此降低成本的效果会更突出一些。笔者也曾选取了若干年的实证数据进行试算,结果也支持这个定性的分析,具体原因还有待论证。
聪明的读者可能顺势提问:照这样说来,双月定投可以吗?季度定投可以吗?半年或者一年定投一次呢?我们就此打住,给读者留一点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另外,交易成本时间成本,也要在实操中被充分考虑。
定额不定时可以吗?
结论:“不定时”只存在于理论的可能,可操作性不强,时间成本巨大,耗费心力,影响情绪。
定时不定额行吗?
第一种:大跌加投法
【方法】
如遇上证综指(或所投基金类型对应的指数)当日(单日)下跌超过3%,在收盘之前手工加投一笔与定投相同的金额。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的是上证50相关指数基金,每月定投3000元,某日上证50指数跌幅在交易结束之前下跌超过了3%,可以手工增加一次3000元的单笔投资。
【点评】
符合大多数人“抢便宜货”心里,直观,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缺点是遇到下跌中继的时候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扩大浮亏。
第二种:段性定额法
【方法】
按照指数的运行区间设定不同定投额。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基金的比较基准是上证综指,那么可以这样设定月投额:
上证综指在1000点以下,月定投5000;
运行在1000-2000区间,月定投4500;
运行在2000-2500区间,月定投4000;
运行在2500-3000区间,月定投3500;
运行在3000-3500区间,月定投3000;
…… 确保指数与定投额反向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可以不是线性的——可以在指数波动区间的两端加速增减。
【点评】
调整频次很低,更有利于“高率低频”定投而把握大局。
第三种:指数量化法
【方法】
以初次定投为基准,随后每期的定投额可以根据指数涨跌随时调整。每个月定投额的计算公式就是:
其中,
q代表每月定投额;
q1代表第一个月的定投额;
qi代表第i个月的定投额;
i1是首次定投时的指数;
ii是第i个月定投时的指数;
n是放大系数,如果资金相对充裕,希望达到更好的摊低成本效果,n可以在1以上放大(但是绝对不能小于1)。
【举例】
假如某投资者定投创业板基金,首次定投4000元,首次定投当日创业板的指数是1500点,他将放大系数定为2。
第二个定投扣款日当天,创业板指数是1650,这样,定投额就是:
以此类推,第五个月定投的时候,创业板指数如果是1300点,这个月的定投额就是:
可见,“n=2”这个放大系数的作用相当明显。当然,有条件的投资者也可以设定为某个合适的分数,计算起来也并不麻烦。
【点评】
这种定投方法虽然充分发挥或放大定投的天然优势,但不适用于市场处在极端情况下开始的定投,计算也稍繁琐。好在,现在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软件上都加载了类似“智能定投”的功能,有兴趣的投资者也可以下载科学计算器的手机应用,自行操作。
① 如果运用得当,变投会比定投更好。
② 不变时间,降低出错率和节约时间。
③ 变金额,可以放大定投的天然优势。
④ 确定每月定投日,相机调整定投额。
有人说:定投最难做到的是“坚持”。
任何一件事情,“坚持不住”无外乎两个字:一曰“懒”,缺乏动力;二曰“急”,缺乏耐力。二罪同源:并未充分理解和认同这件事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把这个重要话题留在了本系列的“大结局”。
请关注下期文章:《“懂定投”系列之六:坚持不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