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嫌收益低,如何挽留?
客户嫌收益低,如何挽留?
大多数客户在说“你们的产品收益低”之前,应该是在其他银行看到了收益更高的产品。有一种最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叫做“别人家的产品”。平心而论,有时候是偏见,有时候却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万一客户硬是把一款相似度很高的“他行高收益产品”拿来作比,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还真是有点尴尬。
这道“难题”,该怎么解?
“高”是暂时的,“低”是常态的。
低收益产品是“常态的相对低”;高收益产品是“暂时的绝对高”。只会卖高收益产品算什么本事?挑战“高收益”方能显出理财经理的“英雄本色”。
以“行外吸金”为导向的客户营销,本质上就是与同业“非正面竞争”。“非正面”并不等于“没有”,这种竞争的隐蔽性恰恰更强,谋划空间更大。
在经典的市场竞争理论中,获取优势的方法有三种类型:
① 低成本(cost leadership)
关于哪些成本应该降低,哪些成本不宜降低,在高需求弹性产品的销售中能否降低成本,以及银行运营的综合成本该从哪几个方面降低等讨论,请参阅本公众号另外一篇专题文章《》。
② 细分市场(focus)
商业银行网点覆盖度非常密集,在全部的城市和大部分的乡村,欲在地理的细分市场上独占优势是很难的,但是在行业客户和某些特色需求方面还有一些创新的空间。替大家捐献了学费的,是前几年试图在这方面“独辟蹊径”的几家小银行(押注小微企业、滥建社区银行等)。这些尝试,不能说没有其“先锋性”和“试验性”,关键在于无法从传统行政推动的模式中里突围出来,管理的盲目性和不成熟,也是这些宝贵尝试黯然收场的主要原因。小银行们的挫折暗示我们:细分市场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但是需要更高的管理智慧。
③ 差异化(differenciation)
“差异化”的可操作空间最大。而“高利率”又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在“收益差异化”之外,还有很多的“非收益差异化”可能性,我们随后重点讨论。
推理至此,我们已经找到了“应对行外高收益”的锁孔,并已见到从中透出的光亮。
简单说,只有找到更多的“可差异化维度”,才能从容应对“他行收益高”,并增加“化不利为有利”的成功率。
品牌差异化
期限差异化
当然,如果a在长短期限的存款或理财产品都比b高,又该怎么办呢?因循前面的思路还有解决办法,就留给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推理和思考吧!
类型差异化
当然,用好上述话术的前提是理财经理要对这些市场及其投资产品非常了解,才能用自己的专业自信“镇住”得陇望蜀的客户。
数量差异化
如果一门课的学习成绩不如你,我们就来拼几门课的总成绩。“一对多”的比较,也可能成为另一条获胜的出路。
“您的这些钱如果不集中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用的话呢,最好还是要做一些短、中、长期的规划,让不同时间使用的资金匹配不同期限的产品。我来具体给您介绍一下简单的方法 ……”
不同品牌的很难比较;不同期限的很难比较;不同类型的很难比较;同样,一个与多个也很难比较。
只要一“难”,聪明的理财经理就有机会pk掉远方的那位与自己“暗中较劲”的“他行理财经理”。
如果说拼收益是停留在产品层面的“硬实力”,那么上述这些在竞争中胜出的能力,就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在所谓“竞争力”在银行末端的终极体现。
学以致用。但是,
“老师,用了您这几个办法之后,客户的钱还是走了,咋办?”